在 AI 战场里拿掉英特尔,PC 能活吗?
703 2025-07-11 05:53
十个月后,这十八个人形机器人却是一串长长的生死簿,几乎成为了整个具身智能行业增长格局的缩影,每一台机器后面都是数以亿计的财富增长或者毁灭,有的先锋变成了先驱,有的则变成了先烈。
那年站在媒体报道和舞台 C 位的公司是达闼 XR4 等多款产物,而让现场 18 个机器人统一挥手的运算规则也来自于达闼。这家公司在 2023 年估值突破 200 亿,在 2024 年转战人形机器人,因为工艺路线和 demo 都不被看好,致融资困难,2025 年被曝发不出工资,反而成为具身智能融资大战中第一位倒下的金刚。
宇树和智元则替代达闼成为当之无愧的 C 位。有市场传言称,宇树老股转让价格已经逼近 200 亿元,智元则以 150 亿元的正式融资估值领跑行业。傅利叶紧随其后,估值宣布突破 80 亿。而最新挤入这张生死簿里的玩家还有它石智航,以 1.2 亿美元的“天使轮”融资震动了整个行业,下一轮对外估值报价据说已超 7 亿美金。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银河通用上一轮公开融资的估值在24年8月,估值大约在4.75亿美元;星动纪元上一轮公开融资在 2024 年 10 月,3 亿元 preA 轮融资,估值未官宣。据悉银河通用和星动纪元都在寻求更高估值的融资,但截止发稿,其新一轮尚未正式落地。
当有些金刚在资本市场升级成佛,相比之下,其他同样也有一定实力的金刚们,大多选择在估值公布方面低调,同时又各具策略性地强调融资规模的宣传。
开普勒在 2025 年 5 月 28 日官宣 Pre A+ 轮融资,估值与融资均未透露;乐聚上一轮公开融资在 2019 年 6 月,2.5 亿B轮融资,估值未官宣。
逐际动力在 2025 年 3 月称“半年累计完成 5 亿元A轮系列融资”;穹彻智能 2024 年 9 月完成“数亿元” A 轮融资,钛虎对外透露了 2024 年两轮合计总额超过 1 亿人民币的融资;卓益得 2024 年 10 月官宣“亿元融资”;清宝 2025 年 3 月官宣数千万融资,天链机器人在新三板中动态市值大约 8 亿元。
而除了“十八金刚”以外,众擎机器人对外释放信号,希望今年四季度完成 10 亿美元估值的 10 亿人民币融资,2025 年 2 月该公司的估值在 15 亿人民币;千寻智能在 2025 年 3 月完成 5.28 亿元,估值未官宣;星海图 2025 年 4 月官宣 A2+A3 合计 3 亿元融资,估值未官宣,但有报道称下一轮融资估值目标为 50 亿。
松延动力 3 月宣布完成连续两轮过亿元 A 轮及 A+ 轮融资;智平方在 2025 年 1 月和 3 月,宣布融资数亿元;维他动力在 3 月拿到 2 亿元种子轮融资,估值均未官宣。
具身智能当下依然是一个持续依靠融资输血的业务场景,释放融资消息可以稳定军心,隐匿估值信息则可以避免与头部公司直接对比,这已经几乎成为了二三线公司发布融资信息的共识。
根据多位投资人对AI科技评论提供的信息显示,除了两家百亿估值超级公司和相对头部的三到五家几十亿估值的公司外,第二梯队的智能公司估值大部分在 30 亿元以下,而相当大比例的公司估值在 10 亿级别及以下。
相比于尚未有定论的具身智能工艺路线的竞争,具身智能的资本流动的方向,似乎正在提前“收敛”。
鉴于达闼并不是一家在当下环境中典型的具身智能公司,如果剔除达闼的因素,2024 年 7 月估值最高的十八金刚应该是宇树。但宇树直到 9 月份时才随着 G1 的成功而获得 80 亿估值的 C 轮融资,而彼时银河通用的估值也达到 30 亿元,多家公司的身位差距虽已凸显,但并不算特别大。
一位投资人骆傅新解释,早期大家都是拿着一个 PPT,看不出明显差异,但时间会验证。比如,6 个月后的时间节点,是否真的能推出一个不错的 demo,泛化能力进展如何。每一个时间点的交卷,都将作用着企业的估值走向。
导致资本头部化趋势加速的分水岭之一或许是宇树 G1 的成功。
宇树 G1 发布后凭借 9.9 万元起售的价格和陆续多段呈现高度灵活性的影片 demo,迅速点燃了大众市场对双足人形机器人的热情,并在半年后被再次送上了春晚的舞台。宇树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国民级机器人公司,在收获充足资本弹药的同时,不断放大其在市场“又好又便宜”的心智地位。
有投资人对 AI 科技评论形容,宇树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行业中硬件本体赛道的“守门员”。因为所有的投资人在看“本体”项目的时候,都一定会拿宇树去跟新公司比较,其形成的预期是相对稳定的。相比之下,如果有“大脑”的公司则会相对比较容易拿到钱。言下之意,很多投资人并不希望被投企业去正面对抗宇树。
但对于过去的十八金刚来说,硬件所需求的能力与具身大模型公司的能力并不完全匹配,因此重新适应新的投资形势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而对于部分投资人而言,与其进一步在估值相对高的本体公司中投入资金,不如另起炉灶,寻找更好的拥有“大脑”能力的团队进行押注。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智元、它石、星海图、千寻、智平方等成功输出了“软硬一体”叙事的公司,大多在 2025 年拿到了新的融资。
但无论是软件和硬件,“头部”化似乎已经成为某种“共识”。
这种共识或许来自于一种朴素的商业认知惯性:所有的通用硬件产物的行业都是头部化的,不断变低的成本能力和不断增强的规模效应,二者总是能够形成可观的“飞轮效应”;而通用大模型玩家也似乎都将是向头部收敛的,最先诞生 GPT 时刻的公司往往能收获顶级流量。前者的典型案例或许是宇树,后者的典型案例大概是 deepseek。
这与移动互联网和大模型时代的投资很像,所有人都认为未来只属于少数人,只是不确定那个人是谁。但相比于过去广撒网、力图以一家头部公司的胜利覆盖所有投资失败的模式不同,在经历了一波具身智能投资热潮后,目前投资人对具身智能的投资相对谨慎。
以头部具身智能公司的投融资情况为例,投资机构实际上呈现了一定分散性。在AI科技评论梳理的20家头部具身公司,聚集了100多家不同类别、不同阶段的投资机构,其中绝大部分押注企业的数量在两个及以内。
而除了红杉、经纬、高瓴等老牌投资外,联想系、阿里系、腾讯系、清华系和北京市下属的产业基金资本的押注企业数量异军突起,成为了关键投资力量。其中以北京市下属资本和联想系(含君联)覆盖企业数量最多,已披露的均为5家;清华系、阿里、腾讯各三家,与红杉、IDG、经纬相当。
一方面,虽然具身的很多工艺阶段还在爆发的前夜,但估值已经过了早期,天使轮估值动辄千万美金起步,直接抬腿迈步走进 A 轮。
多位 VC 投资人表示,当下具身智能估值泡沫显著,可能一不留心项目估值就翻倍,一轮接着一轮猛涨,瞬间变得高攀不起;但他们也没法旁观,内部下达了明确 KPI 压力,务必要在具身智能领域开枪。内外强压之下,他们不得不抢项目,争取在项目早期就挤进去拿张票。
在一众抢跑的早期投资人中,还有不少 PE 机构投资人的身影。理论上,他们只投 B 轮之后、IPO 前,且体量较大、有利润收入的公司,但目前具身智能领域的市场情绪高涨,一些人也开始提前看这一赛道。
“这已经相当于我们能看的最提前的阶段了,”一家 PE 机构投资人方盛表示,“不在乎估值有多高,只要有收入或商业化程度能撑得起估值就可以。”据了解,方盛团队最终投了宇树。
另一方面,由于具身智能的商业化处在非常早期的阶段,投资人也缺乏很明确的估值工具,往往只能在综合考量工艺路线、创始人团队等因素后,反复博弈确认一个市场价格。
一位早期基金合伙人向 AI 科技评论分析,目前人形机器人领域仍处于类似高校科研状态,大量进行信息采集与实验。从长远来看,大家普遍高估了物理世界中机器人工艺的增长速度,低估了数字世界大模型的进展。结果是后者进步迅速,前者则相对缓慢,尚未找到可行路线,靠堆资源难以实现突破。
他解释,确定工艺路线、明确规模化的方法,是当下要解决的问题。就像 GPT-3 到 ChatGPT 经历产物化过程,人形机器人还没找到像 Transformer 这样明确的工艺路线,也不清楚如何从工艺转化为产物、商业,现在该领域还处于靠融资烧钱做 Demo 的阶段。
大厂的投资也是不确定性之一。以美团为例,“继银河通用后,美团今年又投了自变量,而之前银河通用对市场讲的故事很多跟美团相关。对美团来说,自然是多多益善,但对普通投资人来说,我们不知道最终谁会在商业化落地时搭上美团这班列车。”马怀对 AI 科技评论说道。
持有类似观点的多位投资人表示,他们更愿意等三五年后工艺收敛后再上牌桌。当下路线过于早期,等未来走到通用化层面,很多具身智能公司会在大浪淘沙中销声匿迹,他们更愿意等下一轮洗牌。
其实对泡沫和背后周期性的恐惧一直暗含在投资人的决策中。
朱啸虎是最旗帜鲜明向具身智能融资热潮开炮的投资人。他认为具身智能的估值已经与商业化潜力脱钩,即“市场高度共识,商业化又不清晰”,相关报道迅速在全网走红,相当程度是因为它很好地反应了市场整体对具身智能市场的焦虑。
有投资人对 AI 科技评论表示,资金喜欢头部公司,可能和这种对周期的恐惧不无关系。因为具身智能的商业化还没有凸显,未来不排除会面临周期性的泡沫破灭的低谷,那么资金抱团的头部公司资源雄厚,或者有稳定主营业务公司孵化的项目(如地瓜机器人等),则更有可能熬过周期,一直熬到工艺路线收敛的时刻。
这种思考有一定的道理,但绝非无懈可击。如果充足的弹药意味着穿越周期的能力,达闼便不会面临今天的窘境。相反,资本对具身智能愿景的共识是兴奋的,这一点无论在什么周期都不大可能发生变化,市场只可能对某些特定的工艺路线和场景打法感到疲惫。因此,一旦有更强工艺能力甚至工艺范式能力的团队出现,老工艺路线的公司便随时可能被无情抛弃,甚至可能成为下一个达闼。
从历史趋势上来看,近年来机器人的工程专利正在迎来井喷,远超行业每年约 15% 的营收增速。所有参与者都力争在工程领域建立自己的专利壁垒,甚至找到改变行业格局的杀手级解决方案。
而在具身智能大模型领域,无论是交互与感知方式、信息采集还是模型架构、训练方式都存在丰富的讨论空间。其中每一个环节的突破都可能带来具身智能走进自己的 GPT 时刻,催生出具有很好泛化性能力的世界模型。
于是这形成了一个交错的怪异图景:从商业逻辑出发,当行业融资迈过早期后开始“收敛”,实际上是一种必然。但从工艺角度来说,行业其实还有非常多的想象力亟待挖掘,尚处在产业意义上的早期阶段。
对于投资人来说,具身智能或许就像迟迟没有出“头奖”的美国“强力球”彩票,人们投入的金额越来越多,下注的沉没成本越来越高,具身智能的通用能力越来越近,眼前的奖金池规模也就越来越大。
但对于行业来说,融资格局的过早收敛却未必是一件好事情。历史证明,催生创新往往需要一个丰富的生态系统,而风险投资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其实是生态的孵化者。而如果孵化者总是追逐巨头,用极高的杠杆放大一些公司的领先优势,甚至是进行资本抱团,对中腰部公司甚至长尾的创新者形成资源上的碾压,其实是与社会对其原本的期待相悖的,也未必会成为投资决策的最优解。
行业中有一个流行的观点是,从今年下半年开始,一些具身智能企业将开始出现新一轮的收敛,许多公司都将在下半年集中交付产物,陆续有营收。等到那个时候,具身智能生死簿的次序,或许又将重新改写一遍。
而另一个不可忽视共识是,具身智能市场足够大,大厂下场是必然,而一旦入局,竞争将会非常激烈,留给创业者们的窗口期其实比较有限。“如果是下半年后才出来的项目,我们应该就不看了。”多位投资人告诉 AI 科技评论。
(AI 科技评论作者赖文昕对本文亦有贡献)
备注:朱红、马怀、骆傅新、方盛均为化名。
雷峰网(公众号:雷峰网)雷峰网雷峰网
雷峰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